(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1.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的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 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 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 更狭义的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2.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典例精炼
典例1 单项选择: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人是( )
A. 孔子 B. 许慎
C. 朱熹 D. 孟子
典例2 判断: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典例3 多项选择: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的教育表现形式的是( )
A. 小红是金华小学二年级的小学生
B. 小陈经常去隔壁邻居家学书法
C. 小黄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成为一名大一新生
D. 小李用电脑学到了许多营销知识,成为公司的营销精英
答案:1. D 2. 正确 3. AC
(二)教育的属性
1.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的特性,认识教育的特性是把握教育的本质的一个
基础。
2. 教育的社会属性
属性 内涵
永恒性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
继承性 不同时期有共同点
长期性 时间周期较长
相对独立性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
生产性 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有其自己的特殊性
民族性 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典例精炼
典例1 单项选择:教育的本质是( )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 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典例2 单项选择:在小学教育学中,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所反映的就是教育的( )
A. 普遍性 B. 特性
C. 目的性 D. 方向性
典例3 简答: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 C 2. B 3. 略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 教育者
教育者是在社会的专门委托下,以社会要求的体现者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的人,以其有目的的活动来调整、控制教育对象、教育影响以至整个教育过程,因此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2. 受教育者(学习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3. 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从内容上说, 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典例精炼
典例1 单项选择: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 )
A. 教师、学生、教材 B. 教师、学生、教学方法
C.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典例2 判断:教育内容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主导性作用。
答案:1. D 2. 错误